西安金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分享,智能互聯時代企業面臨的新框架
智能互聯時代,各式各樣的智能產品和應用正在連接一切,全新的價值形式、延伸擴展的產品功能使得企業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廖建文教授較近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認為,在新的情境下,更適用于以“端”“網”“云”的新框架替代傳統的行業、企業邊界分析框架。在新的商業生態中,這三者分別發揮著不同功能,并且相互連接、相互依托,共同構成了智能生態中的主要結構層次。
“端”,在智能生態系統中既是能夠發生情景交互的觸點,也是基于系統反饋改進服務的支點。一方面,“端”發揮接觸的作用,對不同場景中各類設備和用戶行為的數據進行獲取、整理與挖掘。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延伸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能夠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從而為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等各項功能奠定了堅實基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理產品在嵌入數字模塊后能夠感知外部環境,成為信息的新入口。例如,軟件客戶端和App能夠基于用戶每一次點擊、打開以及在各個頁面上的停留時間進行精確記錄,形成用戶偏好并提供精準推送;工業制造系統添加數字模塊后,不僅可以監測設備的運行狀態、及時進行維修更新,還可以記錄積累生產數據,為優化生產系統提供有價值的數據。

GIS局部放電在線監測系統研發
另一方面,“端”直接對接用戶,經過系統反饋后能夠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從而提高用戶滿意度。在智能生態系統中,無論是提升效率還是優化體驗,較終體現在終端上。例如,施耐德電氣的新一代EcoStruxure平臺能夠為配電用戶提供規?;慕鉀Q方案,實現從現場或云平臺對中低壓斷路器等設備運營進行管理。隨著采集數據的增多,經過算法優化能夠進一步改進提高運行效率,從而在終端上提供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
“網”,不僅僅是物理形態的網絡連接,更強調的是實現協同價值的網絡效應。以更加合理的結構和靈活的組網方式,實現各個“端”之間的銜接互動。例如,在智能制造領域,工業4.0概念下的柔性制造系統通過端與端之間的觸發互動,實現從訂貨、設計、加工到裝配、檢驗、發貨等一系列環節的自動銜接與調整,從而提升柔性制造系統的生產效率。
此外,“網”還體現在通過連接和撬動內外部資源,在不同的網絡節點間建立聯系來創造價值。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不再是依賴自身核心資源為主的單一線性價值鏈,而是需要基于由網絡節點所有成員組成的價值網絡去發揮生態優勢。例如,ChargePoint、電樁等國內外車聯網平臺公司通過打造生態系統“網”,將用戶、充電站經營業主、電動汽車制造商、地產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為充電站經營業主提供云平臺能源計量與管理,為用戶提供不同車型的試駕體驗,增強用戶粘性,與地產商利潤分成合作推出公寓充電樁等。通過搭建具有吸引力的網絡,吸引了大量的互補者積極參與價值鏈的構建。

GIS局部放電在線監測系統
“云”,不僅提供數據的存儲和計算等基礎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整個系統的大腦,以智能化的方式深度挖掘數據價值,賦予整個系統不斷優化迭代和學習進化的能力。在這個智能系統中,終端提供數據化素材的采集,進一步由網絡發揮傳遞、疊加等協同效應,較終由智能化的云平臺利用先進的算法等技術優勢,進行診斷分析、預測研判,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構成系統的完整閉環。
例如,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云平臺,使用神經網絡的模式識別系統來預測用電量的變化,通過操控計算機服務器和相關的水泵、冷卻塔、冷水機組、干式冷卻器等散熱系統,幫助公司節省了40%的能源,將谷歌的整體能效提升了15%。